“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实践研究成果公报
发布时间:2021-07-23

  课题批准号     GJK2017020       

  课题名称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王 存 宽        

  所在 单 位      宁波大学        

  【标识】

  宁波大学王存宽教授主持完成了《“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实践研究》(GJK2017020)。 

  课题组主要成员:吕慈仙  张羽  刘兰兰  徐志 军 杨桂珍  李思婷  黄天浩等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实践研究

  成果公告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1.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有差异的。高校对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人才选拔必须采用相应的多元的方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素质结构是整体、综合的。高校对创新人才的考查和选拔要建立在对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进行选拔。

  2.“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特征研究。

  通过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选拔方式多元的改革,给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或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空间,以改革现行把高考成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进行选拔;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应该如何利用综合评价与选拔的多元手段,建立以检测学生(包括创新性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综合评价选拔的程序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问题、评价和选拔结果的科学性问题。

  3.“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绩效。

  着重研究高校和学生选择综合评价的因素、机理、原则和评价标准。从成本收益、公平性、科学性与公众满意度四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从考生、中学、家长和高校四个维度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阶层的学生是否会选择“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选拔模式。

  4.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制度保障研究。

  从外部竞争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内部保障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对综合评价与选拔进行制度保障的设计,以切合综合评价考试选拔制度作为高考改革的创新。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1)创新人才综合评价和选拔的发展脉络和当前模式分析;(2)创新人才综合评价和选拔的机制研究和绩效分析;(3)创新人才综合评价和选拔的推进因素和着力点。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遵循研究基础→初步探索→实证研究→理论提炼→政策应用的研究思路,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创新能力考查和创新人才选拔这一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设计调查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省教育考试院试点院校以往资料来获取数据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文献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提出相关的理论假设;再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归纳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研究思路见图一:

  

  图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文献研究主要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考试的发展脉络、文献分析,寻找其实施的理论依据。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概念界定为:高校根据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成绩(即高校根据学科专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然后进行选拔的模式。该模式符合国家要求高校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

  二、结论与对策

  围绕“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研究目标,以创新人才评价为主线,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进行了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实践研究。体现了善于吸收国际研究先进经验和勇于实践创新的思路。

  1. 创造性思维测试研究——基于《PISA2021创造性思维框架草案》。该框架提出了“四领域三维度”的创造性思维素养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制了合理有效的测试工具,构建了科学且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特定思维测试的新范式,同时结合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设计了背景调查问卷,这将对培养与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维能力,受个人因素(如知识、技能、自我效能感等)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为可见的成就或某方面的进展。学生课堂教学中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表现形式的关系模型如图二所示:

  

  图二 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关系模型

  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关系模型为创造性素养模型构建提供了依据。从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可知,测试应围绕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展开,创造性表达指向语言、艺术、文学等,可通过创意、美学、想象力、情感等表征;问题解决指向科学、数学、日常经验等,可通过生成原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表征。从而将两个广泛领域细化为四个子领域,其中创造性表达包括“文字表达”和“视觉表达”两个子领域;问题解决包括“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两个子领域。作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价,又可以解构为三维度能力,分别为“产生不同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和“评价和改进想法”,进而建构了“四领域三维度”的创造性素养模型。如图三所示。

  

  图三 创造性思维的素养模型

  PISA提供科学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测评方法,验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形的、以知识和实践为基础的、且能在课堂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体现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同时,创造性素养测试也将作为超越课堂知识、复杂、多维能力测试的成功经验,与之相似,如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等必备能力均可能在未来实现科学有效测评,带给课程改革清晰的方向。

  2.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化试题研制——基于PISA经验。在新课程背景下,选拔创新型人才需要评价其核心素养与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程度,现行我国对综合能力的评价方式通常以纸笔测试和面试为主,对于笔试而言,当下基于双向细目表的命题方式和现有试题无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对于素养的评价方式在学界早有定论:评定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才是评价素养的有效方式。国际公认的素养测查情境化测试题目PISA经验是我国试题研制必须参考的,借鉴PISA的相关命题经验,研制测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试题,以期为选拔创新性人才的笔试命题提供思路与经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业质量标准的“学、评、教”一体化理念,评价要准确把握“素养”、“情境”、“知识”和“问题”四要素,开展命题研究,生成高质量试题,为此,新课标提供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框架,如图四所示,该命题框架表示情境和知识同时服务于问题,三者共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图四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框架

  PISA的真实情境命题的理论依据是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Xavier Roegiers)专著《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的情境化理论,将情境视作试题最核心的环节,且认为情境将直接决定试题质量。所以,研究罗日叶的情境化理论和思想将为开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模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图五 高质量情境应具备的条件

  3. 创新意识的评价设计——基于化学学科研究。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其开展科学评价是高校创新人才选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结合国际研究探讨创新意识内涵,明确创新意识多维且抽象的特点,选择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模型作为创新意识评价基本框架,研制开发评价工具并实践,经单维Rasch模型检验后质量良好,工具指向性强,具有诊断功能。研究表明:学生化学创新意识可用四水平表征,性别不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必要因素,能动性与创新意识互为影响。创新评价应注重内容学科化、方式多元化、设计模型化。

  化学创新意识内涵界定为有意愿并能在化学问题中成功应用自身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强调“意识”和“应用”的创造性思维。选择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模型(evidence-centered design, ECD)作为评价创新意识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化学创新意识素养模型(如图六)。同时,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水平描述和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评价标准,拟定了化学创新意识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4. 迷思概念转变与三种表征的研究——基于化学概念。概念是用来表示一群事物最根本的属性和特点(本体属性),具有唯一性,故人们能在概念的基础上,直观地辨别不同的事物。基于概念本题分类模型,以化学键相关内容为载体实现化学迷思概念转变教学;学生对概念的三重表征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概念或现象的掌握程度,也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图示法考查了学生对氯化钠溶于水原理的三重表征,调查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表明:75%的学生能从不同表征的角度进行图示解释和理解电离过程。

  当然,现行考试基于双向细目表命题并划定水平和难度,在国际前沿研究中这种思辨式的命题已经不再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科学的、基于样本的、符合量化研究要求的试题才是具备测评功能质量好的试题,如果选拔人才的试题不能保证质量,选拔的人才就不能符合国家要求。本文选取国际多种大型测试中都在使用的Rasch模型作为试题质分析的主要手段,结合核心素养的大背景,用以筛选修正试题,确定科学、符合要求的评分机制,以求保证试题质量。

  本项目研究可以为命制题目、筛选题目、评定学生能力提供有效的经验和策略,比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化试题研制可以为新课程标准下测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命题思路和命题方法;试题质量分析和评分机制的研究可做为选拔创新型人才的评分排名准则,真正确保分数排序代表能力水平,最大程度避免应试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总结生成策略,以便为我国测评向科学评价和工具量化转型积累经验。

  三、成果与影响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二个方面。其中论文五篇如下:

  1. 化学创新意识的评价设计,中国考试,2020(12)

  2.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评述,比较教育研究,2020(01)

  3. 以图示探究学生对化学概念的三重表征,化学教学,2020(01),人大复印《化学教与学》,2020(05)

  4. 基于本体分类法的化学键迷思概念转变研究,化学教育,2020(15)

  5.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课走班制的困境审思与破解之道,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4)

  课题组撰写了《“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的机制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呈送教育部考试中心。

  四、改进与完善

  1. 改革现行把高考成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进行选拔,通过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选拔方式多元的改革,给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或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空间。需要强调的是如何保障综合评价选拔的程序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问题、评价和选拔结果的科学性问题。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不同,应该如何利用综合评价与选拔的多元手段,建立以检测学生(包括创新性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评价方式。

  2. 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阶层的学生是否会选择“三位一体”创新人才综合评价、选拔模式?本部分将着重研究高校和学生选择综合评价的因素、机理、原则和评价标准。同时将进行数据采集、样本描述性统计和二级指标赋值,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3. 综合评价考试选拔制度作为高考改革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设计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应该从外部竞争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内部保障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对综合评价与选拔进行制度保障的设计。

  4. 进一步加大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评价的研究以及团队的凝练,加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以及扩大影响力,注重学科化、多元化、模型化、个性化等评价研究,为我国测评向科学评价和工具量化转型积累经验,为国内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评价和选拔提供借鉴。

  五、成果统计一览表  

  

  *-为通讯作者

  1.“成果形式”请注明为论文、编著、专著或教材

  2.“获奖情况”请填写政府颁发的、厅局级以上的奖励,奖项名称应与课题名称对应。

  3.“决策采纳”指被厅局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相关证明。